专家提示:短暂剧烈的胎动后,突然感觉胎动停止,或是胎儿严重缺氧所致,应立即前往医院治疗。
8月10日下午,武警番禺医院妇产科收诊了一位郑姓孕妇,郑女士自诉近3天胎动减少。患者入院后,医生为其反复做胎监,均显示为无反应型,且孕妇感觉胎动次数明显减少,胎动幅度较前明显减弱。根据患者症状及检查结果,武警番禺医院妇产科王彩霞主任等专家紧急为郑女士进行剖宫产术,取出孩子,当时婴儿面色苍白、轻度窒息,经及时抢救后情况好转。据王彩霞主任讲述:“手术中,我们见到一条脐血管呈淤血状,胎盘组织呈暗红色腐肉样,可判断其为脐血管栓塞,胎盘供血不足致胎儿缺氧。”
王彩霞主任提醒广大孕妇,由于不少孕妇对自测胎动的认识不足和不够重视,常等到胎动突然大幅度减弱或减弱几天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若此时才到医院诊治,往往延误宝贵的抢救时机。王彩霞主任补充,医院几乎每个月都会接诊此类患者,前不久,家住番禺洛溪的张女士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。张女士是位高龄产妇,41岁的她从事美发工作,作息时间较不规律,平时也没有自测胎动的习惯。当她给顾客剪头发时,突然感觉肚子一阵巨疼,好像胎儿在里面乱撞,当时没在意,到晚上7点持续存在的疼痛更加剧烈,才急忙赶往医院,检查发现胎儿被脐带绕颈已3小时,若晚一步就可能酿成大祸了。
王彩霞主任指出,怀孕第20周开始,母体可明显感到胎儿的活动。胎动可分为翻身运动、四肢运动、胸壁运动3种类型。翻身运动指胎儿躯干的左右转动,一般为3-30秒,孕妇可感到胎儿在翻滚、牵拉;四肢运动如拳打、脚踢,时间为1-15秒,孕妇可感到胎儿猛动、跳动;胸壁运动如打嗝,时间一般在一秒以内,孕妇可感到胎儿在颤动、蠕动。胎动的次数多少、快慢强弱等是胎儿安危的情况表现形式。王彩霞主任提醒,保证胎儿平安无事,孕妇要十分注意胎儿发出的安全信号。那么如何正确监测胎儿的安危呢?王彩霞主任介绍,自测胎动是一种简单又十分有效的方法。
王彩霞主任谈到,胎动受生理睡眠周期的影响,每天上午8-12点比较均匀,因为宝宝正处于睡眠期,所以下午2-3点减至最少,晚上8-11点明显达到峰值,宝宝最为活跃。当然,不同脾性的宝宝胎动表现不同,胎动较少且稳定的宝宝较为文静,胎动幅度大、胎动频繁的宝宝则比较活跃。但无论宝宝脾性如何,以下两种自测方法都适宜监测宝宝胎动:
一、记录每天的胎动次数。可以用写“正”字的方法进行记录。坚持每天早上选择一个时间(如7点或8点)固定开始记录,每感觉到一次胎动,就写一划,写了三个“正”字(15次胎动),可以停止记录。正常情况下,胎动次数每天约30-40次,每12小时15次。如果到了晚上8点,即12小时以内,胎动次数尚未达到15次,应立即去医院检查。
二、计算固定时间内的胎动次数。准妈妈每天自测3小时的胎动。分别在早上、中午、晚上各选取一个固定时间进行一次,如早上8点、中午12点、晚上8点。将所测得的胎动总数乘以4,作为每天12小时的胎动总数。如12小时胎动达30次以上,说明胎儿情况良好,少于20次,说明胎儿异常,如果胎动少于10次,则提示胎儿宫内缺氧,应立即赶往医院抢救。准妈妈可选取火柴、笔、纸条等作为自测工具,每胎动一次拿走一根,简单易行。
另外,王彩霞主任特别强调,因为母体因素可对胎儿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,母亲情绪不稳定也是造成胎动异常的主要因素。因此,怀孕以后仍坚持工作的孕妇,宜多听温和的音乐、动作轻缓、注意排解压力、合理发泄情绪,切忌脾气暴躁、情绪亢奋。
39健康网(www.39.net)专稿,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。
(责任编辑:邱卓君 通讯员:张明雀)
39健康网(www.39.net)专稿,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。
擅长领域:广州妇科医院:不孕不育专科、妊娠乙肝专科、性病专科、优生优育咨询;围绝经期功血及青春期功血等妇女各时期月经病,女性内分泌的治疗;女性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的治疗;妇科介入治疗及妇科肿瘤治疗(尤其在卵巢囊肿超声穿刺术及宫颈病Leep锥切治疗方面)、皮下埋植术
擅长领域:宫颈病变。子宫肌瘤。卵巢肿瘤。子宫内膜异位症。 月经病。孕前咨询。高危妊娠孕期检查。月经不调紊乱。多囊卵巢综合症。宫腔占位,子宫内膜增生及不典型增生。女性不育症。Cervical lesions; uterine fibroids; ovarian tumor; endometriosis; menstrual illnesses; pre-pregnancy counseling; high-risk pregnancy tests; menstrual disorder;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; uterine tumors; endometrial hyperplasia and atypical hyperplasia; female infertility.
擅长领域:郑州长江不孕不育医院张晓丹医生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月经不调、子宫出血、不孕症、妇科炎症、更年期综合征、产后病等